5.31.2007

I ♥ KL


終于趕上落畫前的《黑眼圈》。本以為我和朋友是唯一的觀眾﹐入場後不久已經席滿半座。

《黑眼圈》全場的鏡頭用了 一 個手法﹕定鏡﹐好比一個非轉動式畢路電視拍下5分鐘所有鏡頭以內發生的事情。在PUDU Jail外﹐一班外勞搬床褥﹐從右到左﹐再從遠到近。床褥搬進Kopitiam﹐再搬著上樓梯﹔鏡頭沒有pan過﹐到scene的最後觀眾看見的﹐是漸漸 上樓漸漸消失的腳。這種鏡頭的運用﹐予人寫實的感覺。每個 scene的鏡頭時間都滿長﹐沒有短鏡。這反而像KL紀實片﹐主角是KL﹐看的是KL的風情。

KL的民情 非常多元化。PUDU車站巫族盲人同胞在彈唱馬來歌﹔外勞在看典型印族同胞歌舞劇電視﹔不時轉來的中文電臺廣播﹑新聞報告﹐和中文老歌。這就是我親愛﹑可愛的KL。然後KL真 得很美﹐也真的很舊。殘舊的樓閣﹐髒兮兮的後巷﹐凋空﹑積水的廢樓﹐茨廠街的KOPITIAM和福建炒……在看著電影時﹐突然間我向友人說﹐KL很美。友 人則說﹐from a different angle, KL is beautiful。聽了心裡酸溜溜。(操X的什麼different angle。) 我從小在KL住﹑在KL長大。母親時常帶我去KL混。茨廠街每一條路我都走過﹐有些還拉過尿。《黑眼圈》裡第一場 scene的福建炒光顧了N次。KL的模樣﹐完全是《黑眼圈》裡的場景。KLCC﹑什麼KL Tower﹐當然也是KL的一部分﹐但那是之後的KL﹐是迅速發展時的KL。不好意思﹐朋友﹐我心目中的KL﹐是新舊撞擊的KL﹐沒有什麼different angle。

情 緒是有點激動的。那時候KL是首都﹐大家來這裡找吃﹐離鄉的滋味當然不是什麼好受的東西。可是現在﹐KL屋價狂升﹐我沒有能力在KL買一個單位。我生于 KL﹐長于KL﹐如果有一天沒能力買屋被迫搬遷﹐那個滋味真不是什麼好受的東西。KL是我唯一的hometown。或者住在《黑眼圈》裡那些殘樓破房也好﹐我到死都要做KL人﹗

故事沒什麼對白﹐演員都很強。有一幕是全場笑得最厲害的。那時印尼森林失火﹐造成空氣嚴重污染﹐每個人都戴口罩。李康生和陳湘琪在空樓裡要做愛﹐搞到氣喘﹑呼吸困難。還有許多很本土特色的鏡頭看了也令人發笑。

一 人分飾 兩角?散場後和朋友在爭論﹐休克前和休克中的李康生是一個角色﹐還是一人分飾 兩角?我堅持說不可能吧﹔因為雖然整套片沒有明顯的是與否﹐如果真是一人分飾 兩角﹐那整套片不是很無聊?友人說﹐他大概聽到一些導演的Q&A﹐說是兩個角色。當然如果是導演的故事﹐這點就不是爭論點。但是﹐我還是要反駮﹕ 導演用了平行交替的剪接﹐同時交代兩個故事。一是休克前的李康生﹔老闆娘(蔡寶珠)挑逗他﹐他挑逗陳湘琪﹐Norman默默喜歡他。二是休克中的李康生﹐ 對他有情愫的蔡寶珠和陳湘琪照料他。

而結尾就是這兩個故事的交接點:積水中漂來一張床﹐床上睡著(左至右)陳湘琪﹑李康生和Norman。手連手睡一覺美夢。

如果可以把長鏡剪短﹐感覺上會比較利落。就只這渴求而已﹐《黑眼圈》把KL拍得這麼美﹐我已經很喜歡了。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