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2007

泰美味 - I ♥ thai food


第 一晚抵达曼谷Suvarnabhumi新机场 ,就被热情的双亲载到很kampong的小镇(Chachoengsao,当时还蒙在鼓里)的小食档吃晚餐。晚上9时许,大家都好象一副饿坏的样子(其实 他们是不是在谢天谢地:你终于到了)。他父亲干净利落点了20串猪肉satay,4碗面食。朋友Mod在替我做翻译。面的种类有黄色或绿色的生面、米粉和 果条,可干捞(haeng)或汤食(nam),而汤可清可红。我马上要了红汤黄生面,想领教泰色。串串烤得香喷喷的 猪肉先上桌,配了花生酱,和一碟带酸(青拧)、辣、甜,切得小片的黄瓜和小葱。在马来西亚的配菜通常是洋葱和方块饭ketupat,而且甚少有猪肉沙爹。 喜欢那碟小菜清甜的味道所以我吃得很频,他父亲(por)眼明口快多点一碟,再烧20串沙爹,然后面食也跟着上桌。这碗红汤并非Bloody Mary的红,只是略带紫的浅粉红;还配了鱼肉、猪肉碎、猪红等内脏,和空心菜。虽然不怎么吃内脏,也吃了些.而面食呢,通常有4种调配:鱼露、白糖、辣椒粉和带辣椒的清醋(nam som sai chuu)。我每次加多一点辣椒粉,少放糖,太甜不适合我的胃口。每一次味道都不同,非常好玩。

pormee(母亲,念去了i音的梅)清早6时许就去干活。很常我和 Mod就跟随。por带我们到了这做早茶的挡口。我要了泰国咖啡kafae。很强,咖啡因很够吧。然后油条送来。por又点半生熟蛋给我。送来的时候蛋已打进一个小玻璃杯里,我们加胡椒和鱼露搅拌。喝杯生熟蛋,热气一上,精神马上来了。

他双亲工作的地方的菜市场,有一档的芒果粘饭(khao niao ma muang)好吃得不得了,我几乎每趟都吃,回到mee工作的诊所就量体重。但是美食当前,怎抵得住诱惑?这档的椰奶也很棒,配料也可选择,我要了红豆沙。还有这里的热豆浆水(nam tao hoo)有各色的配料,配起来就泰色分明。介于早午餐,我们爱吃辣、酸、甜、咸的木瓜沙拉(som tam),主料有木瓜丝、虾米、花生、小蟹、青拧等。这是去泰国非吃不可的名菜。下午时间很热且闷。我们经常去买烤肉串和泰式炒果条(pad thai),和冷饮泰国茶(cha Thai yen)解渴,补充蒸发的水份。

Mod有一位(好象是叔叔的)亲戚祭奠母亲大人,我左右没事就跟着他们全家人去这亲戚的家。Mod说他们的花园很大。对啊,他们的花园是椰树、棕油的种植圆,还有几块水田。难怪他说大。我在这里吃了很多地道的美食物,烧鸭、蒸大蟹、炸瘦肉(muu thord,这道配啤酒非常棒)、红加喱(kaeng phet)、韩式烤肉、煎鱼等等,其中有3道是非常独到。一道是(某种)龟沙拉(yam dtao)。Mod的姐姐Nuk用手机服务替我查得英文词slapping turtle。我从来没吃过龟肉(也没有当过龟公),吃得时候战战兢兢。咀嚼也有一阵子。味道带芫荽、鱼露、大葱和些许青拧。另一道是蒸鱿(pla meuk neung manao)。这些小小的乌贼“内有乾坤”,象酿豆腐酿了猪肉碎,然后蒸熟,挤些许的青拧汁。最后一道是,把鸭蛋黄、椰浆、糖和南瓜混在椰壳里烧成的甜品,叫sangkhayaa

有一次Mod的一家亲戚请客,到一间河边餐馆吃午饭。他们非常好客,点了一桌的美味。其中两道很得我心。一煲大蟹焖冬粉(puu op woon sen)和一碟酸甜的炸空心菜沙拉。前者有气派,后者有姿色,两者都好味。

第二个星期一Mod考完TOEIC后,我们(pormeeMod、我、Nuk和她的男朋友Nat)到Chacoengsao南部的小镇 Chon Buri吃海鲜。在泰国很流行吃海鲜,既便宜又好吃。在星光寥寥、遥对夜海的餐厅,我们点了炒饭(khao phat,味道很好)、奶油大蟹、三文鱼刺身、酸辣蒸鱼和生耗。这道生耗叫hoey nanng rom。生耗放在一碟冰块上,还有一小碟配料,包括炸小葱,生的、切得细的蒜头、桂皮、绿色小辣椒。生耗这样的搭配实在很泰。在泰国,配料很多是生吃的。全座只有我这个酒鬼喝啤酒。啤酒和生耗,也很配。

Mod的阿姨Pa Lek知道我爱吃青加喱(kaeng khiao waan),特别在我临走前煮了一道,味道真是好。然后再以米粉配加喱,真的“泰”美味!在屋外屋檐下和他们全家人吃得也很感动。

到最后由于没有厨艺没能以饭报饭、以肉报肉,只有一句真心话:ah-roi jing jing(真的美味)。

泰国的饮食文化丰盛。食物乍看之下有些来自中国、印度、缅甸、东南亚等的缩影,但吃起来味道很泰。食物的味道通常均衡地包含辣、酸、甜和咸,有时会夹杂苦的味道,但不多。有一次友人的阿姨煲了苦瓜瘦肉汤,友人解释说,苦的食物通常被认为是药性食物。

饭 是家常主食, 泰国的香米闻名全世界。白饭容易配菜,在亚洲国家非常流行。面食也很流行,午餐时端很受欢迎。沙拉和汤,前者能消暑,后者能补充水份。好戏的后头就是甜 品,万万不能错过。

进餐用匙和叉,白饭都盛在碟上,黏饭则拈来吃。筷子只用在面食,我则时常处处用筷子,他的家人也没觉得怎样。东餐到了西方国家被同化,分三道:开味餐、主 餐和甜品;泰餐90%以上分两道:主餐和甜品。通常开味菜会先上,如沙拉或汤(木瓜沙拉、东炎汤),紧接白饭和肉菜,再上炒面或炒冬粉,接着就上甜 品,吃得不亦乐乎。

4.29.2007

媒体日记 22/3-17/4/07

虽然名义上飞去曼谷,实际上4-5日白天的时间在曼谷。其余的时间都在一处名为Chachoengsao的小镇里。大部份时间都花在吃、睡、探亲、拜佛祈福和游山玩水。其余的空档,由媒体和次媒体或娱乐媒体填补。

书籍

《爵士群像》
一开始读得很快。当我发觉时间实在过得太慢,以及这是我唯一的中文书时,立刻放慢阅读速度。但是毕竟空档的时间过多,不能单靠咖啡和香烟过日子,于是速度不知不觉加快了,直至读毕前言、26位爵士乐手和后记。然后从后记开始,试图重读。重读不成功,受其他诱惑干扰。

《The Complete Guide to Grammar》
在 伦敦生活时已经在Wandsworth图书馆发现这本书。屡借屡还,幸好没有被管理员质问。回到吉隆坡时想搞好英文于是在MPH购买此书。在伦敦读了句 子、名词和动词部分,其余(形容词、动宾词、介词、连接词等) 在泰国读完。全书241页,是我读过的英语语法书中最容易的一本。

《Time Out Bangkok》
知道Bangkok和Chachoengsao之间的距离后,这本书被我冷藏。之后因为要去曼谷才被解冻。里头的历史、简介和专题,越读越有趣。地图非常有帮助。相信是一本我读不尽的指南。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Phoenix》
买之前有挣扎:1想赶在电影前把书看完;2怕这又是闷书一本。结果是2。有退书的冲动。还是以二手价卖出比较实际吧?全书766页,看得快,因为跳得快。完全没有重读的欲望,想立刻把书送给人。


《How to Write Better English》
有些部分不错,但并没有阻止我有买错书的自责。没什么好说的。如果有一天能把书念完,而且英文可以写得好一点,一定告诉你。

《Barcelona Plates》
小说由许多小故事组成,读得很快。作者是英国的一个comedian,全书充满英式幽默,而且叙述的伦敦地区我也熟悉,有共鸣。会重读。

《Thai for Beginners》
突然兴起想学泰语。这(应该)是最好的入门。读了两章。krap来krap去很多次。还买了练习簿学写泰文,象小孩子画起字来。当地人说我象泰国人,于是想学泰文,给他们来个如假包换。Sa-watdii krap!

《Thailand》
这本从朋友借来、lonelyplanet出版的旅游指南完全没有翻过。跟出跟入,不知所谓。

报章/刊物

AirAsia
(真 希望KLIA的LCCT机场有电视看。) 上了机想看例如Going Places的杂志,AirAsia有一张卡片介绍Phuket、Bali、Langkawi。直觉认为AirAsia应该有本杂志,介绍附近的名胜, 兼刊登旅游配套。然后把杂志办得美美的让人带回家,包生意好。(最好印多一点,我都几贪小便宜)

Daily News
全版泰文,只印有“Daily News” 字样。我每天看,彩色图片不少。

Bangkok Post
很薄。国际的新闻比较多,但也是有限。国民阅读风气不盛,书本的价格普遍上比马来西亚还高,尤其入口英文书。有很多大书店,胜在够“大” 。

The Nation
英文报,本地新闻多。买过两份,算是最多了。

中华日报
小书店摆在摊上有三份中文报,分别是《世界日报》、《京华中原》、《中华日报》。看了一些关于湄公河的报导,世界新闻和偏重的东南亚新闻。

Hello
英文小市民八卦杂志,苦等牙医时看。泰文。单看图片已经能勾起我的兴趣。

DVD

Another Gay Movie
极闷的搞笑片。同志喜剧很可以发挥的(去学一学人妖打排球啦!) 。半途弃看。

The Pacifier
迪士尼拍给儿童家长一起看的电影。虽然没有惊喜,拍得还OK。不会重看。

Night at Museum
在KL时看了。在泰国看的是泰语版,大部分时间在瞌睡。

La Marche de L’empereur
皇帝企鹅的纪录片,看得非常感动,快哭出来呢!蓝天白云,冰天雪地,美极了。值得重看。

Just My Luck
浪漫喜剧片种。喜欢片头。娱乐成份高。

Charlie and the Chocolate Factory
终于看到好电影。看完后立刻重看。温馨之余充满冷幽默,笑死我了。musical的部分精彩绝伦。

Half Nelson
几闷的,撑着看完。

The Devil Wears Prada
从网上下载的。重看。太棒了!

Factory Girl
中规中矩。Sienna Miller实在漂亮。会有“又是另一部… … ” 的feel。不错啦。要介绍给莉霞。

The Motel
看得最没有瘾的独立电影。里头的主角很象一个Michael。

Snake on the Plane
重看。download回来的。和朋友及家人一起看,虽然全片英语,完全没有沟通上的困难。蛇嘛。

Ugly Betty Season 1
捧腹大笑。不得了,爱死了。Betty万岁!

CD

Phoenix - “It’s Never Been Like That”
这张专辑和上一张一样一级棒。

电玩

Bejeweled、Hearts (电脑)
Brick、Parachute (iPod )
打发一些时间还可以。

电台

FM97.5 Or Sor Tor (News and Talk)
在曼谷塞车时就听,很多rock的歌,有两首很喜欢:Nathalie和Copycat。泰国人语气娇滴滴,听了大大受用。

FM98.5 Breeze FM (smooth jazz)
有听。

电视

在 泰国很多人在看电视。虽然不懂泰语也看得开心。早晨看Talk Show,然后看新闻。下午看泰语版的神雕吓侣、包青天或韩剧。晚上看本地泰剧,其余时间看广告。泰国俊男美女很多,电视上怎么看也看不完。电视频道 多:TV3、 TV5、 TV7、 TV9 、TV11等。最爱看晚上8-10点TV3和TV7的肥皂泰剧。有一个叫Chris Delivery的学英语节目一定收看,每星期五晚上9.25就守在 TV5。节目轻松搞笑。片尾Chris会和一个泰国妹做show,如Chris要请Secretary泰国妹来应征Security,或Chris是 Veterinarian会被泰国妹说成Vegetarian。演技夸张搞笑。泰国有很多主持都非常有料和幽默。


iPod (RED) nano

走在小镇Chachoengsao的街道很爱听iPod幌街。在泰国有人说我像日本人、韩国人、台湾/香港人或泰国人。虽 然不是本地人,也不是他们眼中的“farang” 。走在街没有陌生也没有迷失的感觉。很自在。所以我只顾听自己的音乐。能勾起这躺旅程的mp3有:Wir sind Helden 的‘Mussen nur Wollen’( 里头的所有收藏(mp3,podcast,news,photos)来自michael,由于他是奥地利人,所以有德语歌)、Serge Gainsbourg 的‘L’eau a la Bouche’ 、Plumb 的‘Boy’s Don’t Cry’。坐车出游很应景、公路电影式的OST:Lost in Translation、英雄、American Beauty、 Goodbye Lenin!

4.26.2007

SUNDAY 购书事略



回到家很自然、很顺手就按下电脑(desktop)的开关。系统进入可使用状态大概要5分钟。这5分钟内我去喝了一杯白开水、冲谅、洗脸,并和临出门的大哥打招呼。坐在电脑前不知道应该干什么。要做的事情很多,如正经地写履历表、回email、找工或和人网上聊天联络感情等等。好玩的事也很爱干,如看电影预告片、找八卦新闻、搜寻名人的照片或裸照、下载短片或流行音乐、玩game等等。可是就是常常自由度很高,反而不知道如何选择。就像支支粗细不一、味道相异、各有性格的雪茄,每一支都想要但下不了决心要哪一支。

下午5点27分,决定了。我想写blog的同时,喝加冰的威士忌,和听点什么的。于是就倒了上次从伦敦回吉隆坡时买的Johnnie Walker Black Label。在伦敦某餐馆的酒吧当调酒时,中国来的同事称它为”黑房“。我也挺喜欢这名字。然后想听凤凰乐队(The Phoenix)的音乐,就选了刚在曼谷買的”It's Never Been Like That“专辑。

好吧,可以开始了。

由于朋友赠我Kinokuniya20%折扣卷,四月是‘文学月‘,凡购买文学丛书或小说都打八折,今天是四月的最后第二天,赶紧约Michelle去购书。Michelle虽然是个workaholic,也很好读,叫她同去实是投机(备注:我不workaholic,而是 alcoholic)。接下来的折扣依序是’漫画月‘、‘儿童月’、‘哈利(波特)月’、‘历史月’和准备圣诞礼物的‘九月’。我看最多的书种是小说,可能跟‘爱上虚构的体裁’有密切关系,所以无可否认四月的折扣最是实际。我们就约定SUNDAY中午前进行购书行动。

当然心里有很多书要买。毕竟买书不象在图书馆借书,所以我去查一查“1001 Books”,顺便读一读大纲。很快我就写出这名单:Zadie Smith的《On beauty》、Michel Houellebecq的《Platform》、David Mitchell 的《Cloud Atlas》、Jose Saramago的《The Double》、Sarah Waters的《 Fingersmith》……不行!这样就会列到101。于是只列前4本,加上要买Philip Pullman的《His Dark Materials》三部曲作生日礼物,和Michelle要的Patrick Suskind的《Perfume》。

行动前我们到怡保路吃点心当暖身。回来吉隆坡还没吃过点心呢,不过我也不急。下车时顺便拿了 Michelle买的三份报纸(路人还以为我卖报纸)。Michelle很厉害,周末看The Star、星洲和南洋,共三份。结果我一直吃、一直喝,都是非精神粮食。难怪体形与日俱增。

开车途中和Michelle说起英国作家Philip Pullman的《黑暗元素三部曲》。第一本《The Northern Light》(现在已经易名为《The Golden Compass》,电影正式开拍,听说 Nicole Kidman有份主演),是我在伦敦一品餐馆工作时一对南非同事介绍的。故事非常精彩,从此穷追不舍。第二本《The Subtle Knife》是我在BORDERS书店中的Starbucks工作时,每逢休息时间就手不离书看完的。简直精彩绝伦。第三本《The Amber Spyglass》我买下了,又一口气给我看完,然后我把书送给人并强力推荐。

每一本书都有一件神奇和具有魔法的道具,每一件道具皆令人着迷并主宰这异次元世界。(显然易名是明智之举) 。第二本是最好看的(我这样告诉Michelle),但是你非从第一本开始不可,并贪婪地想拥有第三件宝物而把第三本看完。或许Michelle已经觉得这人呆头呆脑。可是Kino没有《His Dark Materials》的套盒装,同时《Perfume》也卖光了。Michelle可喜欢这改编自书的电影,说男主角演得入神,而她朋友说男主角一天到晚一直嗅嗅嗅真搞不懂。对呀,casting时只要找个鼻孔漂亮且能忽大忽小的就可以了。“要篮子吗?” 我看着Michelle。“没那么夸张啦!”“不如去中文部,我怕……”“我也是……”翻一翻村上先生的《终究悲哀的外国语》,没能像剃须刀那样勾起我的兴趣。张曼娟写的第一本游记散文,好象是什么《天一亮就出发》,图片照得很美,只是我略嫌文字aunty味很重。对Michelle说,我很喜欢三毛,她感憾三毛不能有新作啦。中文书没做资料搜查,也不知流行什么。突然想起用中文创作的新井一二三,她的《读日派》经mattopia的介绍我马上就爱了。她的《心井.新井》和《123成人式》时常在书店站着看。Michelle呢?相中《源氏物语》和一本插画集。终于花了很多钱。接下来的日子只好呆在家里。寂寞是有一些,反正读书本来就是一个人的事(真希望赶快读完,就能七嘴八舌和人讨论) 。这个时代,大家都不甘寂寞。男生单独吃午饭,手机讲个不停。这情景是我们在Mont Kiara的九龙香港茶餐室午饭时看见的,Michelle还说他是上过什么What Women Want的电视节目的某个男生。我去买书,也是甜言蜜语叫Michelle相陪。所幸Michelle的收获除了那两本,还有《The Shadow of the Wind》,另一本英文书我忘记了。再加上我送她的moviemaker masterclass,Michelle可以像我一样,名副其实做一个书呆子。我还是很怕寂寞的,两个书呆子,总比一个书呆子的世界可爱。

实不相瞒,我买了新井一二三的《偏爱东京味》和《我和阅读谈恋爱》,与审美有关的《On Beauty》,说‘性’的《Platform》和《Middlesex》。

由于Lifelogger的伺服器问题,这篇blog没法在 SUNDAY晚上上载。后半部是星期一晚饭后完成的。虽然没有喝威士忌,却没放过双耳,在听Charlie Parker的Bird and Diz。完成这篇Blog的时候,我已经看完新井一二三的《我和阅读谈恋爱》。事隔三年,我依旧喜欢她的文字。极精简的短篇抒发,不忘以附有建设性的意见结尾。可能因为懒惰,所以一直很喜欢短篇。
祝阅读快乐。

4.23.2007

有很旧很旧的味道



无可否认我是个垃圾大王。很多东西不肯丢就收起来。刚才就找出多年来的收集品。这些只剩信封没有信件的美国大学寄来的入学申请表格,是要丢的了。为什么我会存起来?丢之前还是有点舍不得,就用数码相机照一照,然后这些信封可以拿去环保。那时19、20岁,异常向往留学美国。经济风暴啦什么的,终于去不成,匆匆在本地完成本科。有时一直在想:如果去得成,当成一名工程师,生命一定不一样。可能因为这样而自爆自弃,渐渐离“工程”越来越远。工作面试时经常被问:你工程毕业,为何转行做广告?我自己有时也难解释。父母完全让我自由选科,而且当时我很热心科学和数学。

我真的变了。我没有办法解释自己,却也得接受。看着这些信封,都快要哭了。
我一直期望能扭转生命的一切的那个转折点会出现。那又怎样?




我有另一个习惯:喜欢收集电影票。 当时很爱看电影。而且谈恋爱时会把看过的电影的票,贴并成精美小簿子,大事宣传疯狂的爱。那时年轻会为恋爱干许多许多事 (现在这把年纪不干吗?干,干别的比较爽。) 这些票也是扔掉吧!等一下。这些电影票都是两张的,我跟谁看?除了Children of Heaven在Mid Valley看,其余的(Dungeons & Drag, Anna And The Ki, Bachelor, Sleepy Hollow, Sausalito, Deep End of the)都在KLCC看。再等一下,唯有Deep End of the这部只有一张票。(奇怪?) 我已经忘记Deep End 什么的是什么电影。

我仔细观察电影票的日期和时间,忘记的往事慢慢浮现。那单独的票根,就是我们最后一部的电影。我亲手撕的。但是这张票是之中印墨最清晰的。我真的忘记了。我曾经疯狂地爱过。我真的付出一切地爱过。那是一段以为一生一世的爱情。

我决定把这些信封和电影票都拿去环保。我则保存朋友给我的信和贺卡。就这样办吧。

4.22.2007

爵士群像



(又是村上春树?)

在重翻阅《爵士群像2》时发现我在书上写了一些字:


“要如何说起呢?对爵士产生兴趣绝非偶然。我的意思是,当时有听过爵士乐,但没有任何感应。有一部叫The lift to the Scaffold (Ascenseur pour L'echafaud) 的法国电影,里头的音乐是Miles Davis作的。他的音乐和画面在我脑里发生剧烈的化学作用。我被其音乐迷住了。从此开始寻找关于Miles davis的音乐。这是开始。之后村上先生和和田诚合著的《爵士群像》深深吸引了我。喜欢村上很自我的文字,也喜欢和田诚很个人化的画像。这本书,给了我许多爵士乐手的名字,作为我认识爵士的好开始(总好过在汪洋中无从靠岸吧)。《爵士群像2》出版了,1和2之间,也听了不少爵士乐,感觉很舒服。所以看了《爵士群像2》立刻很开心。能有文字,和portrait in jazz,我心甘情愿认识爵士。03“

实不相瞒,买第一本《爵士群像》的冲动,是在会见了某杂志主编,发现自己知识浅薄后激发的。想借这本书作为入门。想应该实在去了解口说喜欢的东西。事情的出发点,往往是比较不正规。(这振的没什么所谓,尤其当年纪已经不小了。)

去泰国3周半我带了3本书,其中一本是《爵士群像》。我很喜欢村上先生的方式:根据个人的印象和经验,略带传记式的味道描写爵士乐手,并在结尾介绍一张爵士专辑。可是,如果少了和田先生的爵士画像,这本书就会大大失色。如果问我最喜欢村上春树的哪一本书,非属《爵士群像》不可。虽然这不完全是村上先生的书,但是我相信这一点并非很重要。因为这本薄薄的《爵士群像》囊括村上春树的风格,和田诚的艺术,著名爵士乐手和他们的专辑。然后我(再一次)发现一个令人吸一口大气的秘密。

村上先生根据对 Nat King Cole唱的South of the border 的记忆,写成了小说《国境之南、太阳之西》。我非常喜欢这本小说,仅次于《爵士群像》。单是书名,已经深深吸引了我。但是村上先生在《爵士群像》里解释说,他没唱过。(我是有一瞬的惊讶。可能误会实在太美了,否则为什么小说可以写的这么好?)

《爵士群像》看完了,是时候开始《爵士群像2》。看见2003年写下的那些感觉,真令人兴奋。因为我真的听了不少爵士乐。这些音乐像从此以后生命的一切将改变地发生在村上先生的生活里。对于我,摇滚扮演了那个角色。你呢?

4.17.2007

原初手卷烟

冷天气的时候抽烟特别爽。或许纯粹是感觉上比较好的事也不一定。记得有一次随(前)公司周年旅行到北京,而3月的北京有一晚出奇地下雪。我和(前)同事到饭店外抽烟,像拍电影一样刻意营造某段很自然发生的场景。空气寒冷,我们的手在抖;吸着那根烟,有股暖气流进肺里,特别能感受到“这样子抽烟很爽”。就只有那么一根烟,那晚的北京可以变得“就算美得很冷也无所谓”。当然那晚抽的是道地的中国烟,至于牌子真的记不起来。这件事也有4年吧。

这并不理所当然地将“在赤道国家抽烟”变成不可思议的事。我还在适应吉隆坡的环境和气候,以及富有马来色彩的语言,而变得懒洋洋什么都不想干。热带国家的热很能让人不知不觉地懒洋洋下去。

有一位泰国好友回曼谷渡假一个月。刚完成一单工作面试,我毫不迟疑 - 应该说完全没有犹疑或没怎样认真思考 - 就飞去曼谷。在吉隆坡游手好闲一个月,应该换个地方游荡。闲话听多了会让人不清闲。

虽然被告知是曼谷,但是友人的家离曼谷的心脏很远,应该是右手水平伸直后在手指尖那个地方。感觉上很像彭亨文冬的某个郊区。友人的家很大,地很广;有一口池塘,池塘中有一座亭子,亭子有一条桥接到大屋的客厅。这口池和这座亭,令我联想起某武侠小说的场景。这和我想象中热闹喧哗、灯红酒绿、充满欲望的曼谷完全是两回事。不是说我不爱平静或简单的生活,那比较是经历过曼谷的繁华后的事。毕竟我是在城市长大的,无所事事时得连不正经事也干不上几桩,实在会把我闷坏的。(我终于明白,花枝招展后要回到原来朴素的一面,是一间非常困难的事)。这次带了3本书:《The Complete Guide of Grammar》 (希望英文可以再进步)、村上春树与和田诚合著的《爵士群像》、《Time Out Bangkok》旅游指南。薄薄的《爵士群像》虽然是重读,但很担心太快读完。真的。睡够了就吃,热了就吹冷气,除此之外的时间我在阅读。

友人有一对很恩爱的双亲,同住的还有父亲的2位姐姐。他们的心肠很好,对我和蔼可亲。虽然我不谙泰语,却没有类似Lost in Translation的孤寂,反而有家的舒服感觉。吃饭时都一起吃,而且都在屋外屋檐下的厨房。我非常喜欢这种一家人一起吃饭的习惯,也很享受在屋外进餐的滋味。由于这样,我不随便爱抽烟就抽烟。

一次午饭后,天气炎热,感觉也有点闷。真是想抽烟。于是我拿出道具,开始卷烟、抽烟。

当中只有友人父亲的姐姐有抽烟 (原来她深藏不露)。在这里先称她为“灵婆”。灵婆看见我用卷烟机卷烟觉得非常好奇,要我在示范一次。间中的谈话-都是友人在翻译-我才发现灵婆原来有抽烟的习惯。我特地用新买的蓝莓味烟草(让她闻一闻后)卷烟,卷好后递给她要她尝一尝,她(很朴素、很不好意思的)婉拒。之后她从房里取出她的收藏。仿佛留有岁月痕迹的圆筒状盒子里有烟草和一片片长方形的干草叶。她取出一片干草叶,在拿一些烟草丝,灵巧地卷好一根瘦瘦、圆锥形的手卷烟,然后递给我,我欣然接受。必须留意的是,两根手指须捏住圆锥的顶点,这样才不会松掉。我有如马可波罗兴奋的用打火机点烟,用心的体会这最初原始的烟味。利用大自然的方便,加上简单的几何原理,这种没有滤头的“原初手卷烟”最环保不过。托灵婆(因为她有一双灵活的手)的福,我有缘见识。

为了表示感谢(和崇拜),我特地不用卷烟机亲手卷一根蓝莓味的烟孝敬她。她接过后笑一笑说我的烟有烟头呢。这根手卷烟的形状怪怪的,或许因为这样她反而喜欢吧。灵婆和我以交换心得后的快乐心情,抽着各自换了时代的烟。抽着抽着,炎热的午后是比较容易让人感觉闷,而且时光像流到沼泽里的水停滞不前。或许在赤道国家,这种热洪洪的午间,让人懒洋洋的温度,在双眼时合时开的时候,抽根什么的,可以提提神。而有在抽烟时,感觉像化做炎热空气的分子之一,显得自然。

灵婆见我好奇心起,特意找来干叶,剪成一片片可供卷烟的方形。于是我热衷的开始卷我的“原初手卷烟”。毕竟隔了一个时代,手工当然没灵婆的妙。反正不急,反正午后的时间特别缓慢,我就慢慢卷烟慢慢消耗时间。吸一口原初手卷烟,像吸进一个旧时代的空气;有如走进古董店,看见陈旧却富有文化的家私。

听友人说,灵婆很少吸烟了。这令我想起我祖父。他在超过90岁的高龄竟然能戒烟。我家人施了不少压力给祖父,当时我也认为抽烟是不良嗜好。祖父逝世好几年了,我依然搞不懂他的想法。到底他为何戒烟?只是我在想,如果有一天我能和他在一个炎热的午后坐下来喝咖啡和抽根烟的美事。当然他抽他爱抽的dunhill香烟,然后给我不再孤寂的笑容。假如我能显一显“原初手卷烟”的功夫,那应该是更加美的光景。但是这是不会发生的。

属于灵婆和我祖父的时代像濒临绝种的动物一样快要过去。以前因为时代的摩登而觉得他们是陈旧的。但是他们修了一世的文化,对照起来我是贫瘠的。当我像昏了很久突然醒来想要学习他们的文化时,一切都迟了。至少,抽着“原初手卷烟”的那个仅有的午后,我感觉我和他们没有时代之隔。

点击 http://www.orlik.com/ 查询丹麦taste牌蓝莓味的烟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