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7.2007

卷烟

闷时想抽烟像饿了想吃一样。 被问为什么抽烟我答不来。有一次我答因为闷,接下来我就会听见诸如”闷有很多别的事情可以干,如唱K、打保龄球、看电影……“的话,然后我就会看着他什么话也不想说只想抽我的烟。


在伦敦生活时经常有卷烟。一包烟五镑钱,在英国抽烟是挺花钱的嗜好。 但是由于朋友经常出游欧洲,顺便带几条烟回来,也就不愁没烟抽。非英国烟比较便宜。经常在伦敦唐人街出入时,常被叫:“小弟,买烟吗?” 这句话长挂在嘴边当笑话。在餐馆,吃完饭后和同事抽根烟,日子比较容易过。


回到吉隆坡经常投诉物价高涨,一天的消费很贵。有时遭朋友白眼说:你不是赚英镑吗?镑镑有声。其实大部份的储蓄给我花在吃喝玩乐,剩下的连应大急都不够。所以成天呆在家,不想出门。因为一出门,就想抽烟喝酒。在朋友的心目中,我是酒鬼一名。

旅游时买的烟给抽完了。回到吉隆坡看见老朋友莉霞卷烟,想一想,为了省钱,还是卷烟。第一次学抽烟是莉霞教的。莉霞这顽皮女孩(虽然她很想当已婚妈妈)很跟得上时代,卷烟这玩意她也上手了。离开吉隆坡前还未流行卷烟。现在很多商店都能买到卷烟的工具。朋友送她一个卷烟盒,挺有意思的。那是一个正方形的金属银色盒子。盒子可以装烟草和滤头。打开盒子把卷布压好,将滤头和烟草放在凹下去的那个长圆筒形的空间。舔一舔烟纸有胶的上方,再将烟纸贴紧卷布,把盒盖上,一根烟就准备好了!

但是很多高手不用卷烟机或卷烟盒,他们的手卷烟手工好而且快。我也操练自己,买了包Harvest牌带香草味的烟草、烟头和烟纸,勤做手卷烟。和Jeff去Mamak,他试过我的手卷烟觉得不怎么适合,还是抽他的轻量版的万波罗,然后有感而发:不知道为什么要卷烟?应该是一种情趣吧!实不相瞒,我是为了省钱才卷烟的。可能渐渐地卷烟会变成我的习惯,或情趣。暗地里,我知道我的手卷烟太差劲,卷出来的烟不能好客。


我的手卷烟功夫也差不多火侯了,于是昨晚陪Jeff看毕旅游展我决定是时候买一个卷烟机。是非常有graffiti味道、zigzag牌的卷烟机。到了Lot 10的 Dome Cafe,我又去买zigzag牌烟头、zigzag牌烟纸和Cappuccino味道的烟草,开始卷烟。当时坐在咖啡座的有Jeff、Matt和我3人。Jeff看着我用机卷烟显得异常兴奋。之前Jeff对我的手卷烟没什么好感。他觉得我做的它不厚实,有时走样有时奇形怪状。我和matt 在研究如何用那个卷烟机时,Jeff突然非常好奇,像小孩一样吵着要亲手卷烟。我成功地第一次用卷烟机卷了一根烟。那浓浓的Cuppaccino的味道像青春一样抽得很爽。而Jeff在着急为什么他的第一根卷烟还不能出炉。他认真兮兮的样子逗得Matt和我笑个不停。最后,他终于卷成了,兴奋地吸他那根第一支卷烟。他还说,自己一个人去喝茶抽烟时,卷烟可以消磨时间,而且是一种情趣,时间也过得比较快。他还特地卷了一根待Adric来时恭候他。

3年了,到伦敦一趟回来我还是以前的我,并没有大改变,更没有大改进。古灵精怪的小玩意却不少。见着面前的3位老朋友,想着再3年后我们应该还是老朋友。老朋友应该一起变老。犀利的 Adric,另类的 Matt,可以单恋别人很久的Jeff,还有神秘兮兮的我,3年后大家都不年轻时应该会更精彩。

THANK YOU FOR SMOKING。

请点击 http://www.zigzagpapers.com/ 查询烟纸、滤头和卷烟机。点击 http://www.mhlw.go.jp/topics/tobacco/main.html 查询日本Cappuccino烟草。点击 http://www.von-eicken.com/ 德国牌 Harvest香草味烟草。另外,点击 http://www.foxsearchlight.com/thankyouforsmoking/movies.yahoo.com/movie/1808... 查询电影《Thank You For Smoking》。

3.22.2007

黑人白人



肤色是超敏感的话题,处理不当,、很容易惹起反感和攻击。法国WAD杂志2005年以色为题,第4季以黑白大作文章。他们做的这封面我爱死了。相映成趣,干得好!

3.20.2007

让我用马来西亚的天气来说爱你

2007年3月14日下午下了一场大雨。吉隆坡很热。我在闷死前这雨救了我。我很喜欢雨天。马来西亚的雨天和英国的雨天很不一样。在伦敦因为工作只能三更半夜才能静静坐在家里看雨。现在在吉隆坡闲着,雨刚好解闷。

3.18.2007

smithy 游巴黎



这只就是MEDICOM TOY为了纪念10周年而出的砖头熊。它是隐藏的限量版,抽到它的时候超兴奋。它有一个名字,叫Smithy。经常带它拍外景,它的手脚象得了骨头疏松症的老人家,而且开始脱色。真难为它。不过总算到了巴黎铁塔下。那天吹很大风。我乘船从塞茵河来。巴黎很美。巴黎铁塔也很美。

3.10.2007

WAD is it?



一见钟情的故事
2005年12月22日从伦敦搭Eurostar去巴黎应征某华文报广告员的职位。晚上走在巴黎的星光大道。心情非常感动。巴黎很美。巴黎的夜景很浪漫。那时挂满圣诞节的灯火装饰,场面很温馨。远远地我看见亮了灯的巴黎铁塔,这超短的行程总算值得。 仓促地向餐馆经理请假,之前还想了几个要去巴黎的好理由都派不上用场。到嘴边的实话没能收得住。是我这个人太老实了吧。从伦敦赶来巴黎的这次面试,我抱着很大期望。Paul也给予很大鼓励。面试后自知机会渺茫。但是巴黎很美。有“巴黎,我终于看见你!”的激动。因为答应了经理回去上班,第二天很早就上火车。在Gare du Nord 的便利店发现这本WAD杂志。单看封面我已经深深爱上它。火车启动后我慢慢了解它。不得了。我立刻爱上它。WAD成为我心目中的第一最爱。

WAD?
WAD,女性,30岁,双性取向,金牛座,生于法国巴黎,职业是出版 。




换个角度
WAD,即WE'AR DIFFERENT / A MAGAZINE ABOUT URBAN FASHION & CULTURE。它是法国一本关于都市服装和文化的双语(法语和英语)杂志。创刊于1999年,一年出版四次。排版干净利落。服装写真很当地化,夸张得来大胆得来穿在街上没人会投来“你有问题”的眼光。插画和产品写真有创意搞头。WAD非常有创意, 非常有诚意,非常生活化以及非常值得收藏。

一年四季
我那天冲冲离开巴黎火车站买的那本,是第4季、第27期,以“黑白”为题大作文章。2005年以颜色为大主题,第1季是红色,第2季时蓝色,第3季是绿色。2006年以欧洲为大主题,以法国为中心,4季顺序为东欧、南欧、英国(西欧)和北欧。以前的分季不知是否有大主题,但季季的主题简单有趣:2003是UNDER、ISLAND、WORK、HISTORY;2004是GAMES、BOYS & GIRLS、ON THE ROAD、S,M,L,XL。除此之外,还出版了3期WAD SPAIN,4期特别版:SPORT 2001,FORBIDDEN,SPORT 2002,WAVE。

后记
在吉隆坡时非常恋香港杂志 CREAM。在伦敦时常看i-D,Dazed & Confused, Flaunt。目前最爱杂志排行榜以WAD高居榜首。

link:
www.wadmag.com , www.myspace.com/wadmagazine

3.07.2007

最后的最高潮


一个象似永远长不高、长期失眠、13岁的少年在他居住的海岸边接连发现巨鱿、褴鱼 和一些不寻常的海洋生物后,传媒马不停蹄地造访并想尽办法采访他。 经过大事报导,引起大家对这海岸的好奇,更让这少年一夜间成名。在媒体的眼中,他不但是一个会和大海说话的孩子;在邪徒的信念中,他更是一个能预言的神童。其实迈尔思只不过是一个单纯和热爱海洋的一切的普通少年,在盛夏时靠捞捡海洋生物赚取外快。他有一个迷恋乳房的好朋友兼好帮手。他暗恋以前是他的奶妈、现在是某乐团主音的女生。他最好的朋友是一位会占仆的老婆婆。最后,他窃听在谈离婚的父母。他希望美好的一切不会改变,包括他喜欢的海洋。

这是作者Jim Lynch 的第一部小说《The Highest Tide》的故事。有什么事情是不会改变的?或者说,你相信有些事情是不会改变的吗?

3年了,马来西亚的天气依然炎热。从KL Sentral达火车回家仍然是1令吉30仙。吉隆坡,我回来了;亲爱的双峰塔,我回来看你了。离开吉隆坡时很舍不得吉隆坡;现在离开伦敦也很舍不得。我变了,可是本质并没有大改变。

但是吉隆坡书店的书价格昂贵,这令我非常怀念在伦敦那段重回悠哉书生年代的生活。自从2006年2月搬到伦敦西南区的Roehampton,我就顺理成章似的成为Wandsworth Library 的会员。从4月开始我大量借书。借最多的是小说和旅游手册,其他的如漫画、电影、音乐、艺术、摄影、语言辞学、食谱和室内设计等都不放过。一次可以借15本,为期3周,通常我都借满。我是一个很不能专一的人。小说看到某些时候,我爱转看有很多图片的书,或者我会看另一本短篇小说,所以有时两本小说同时看。不喜欢看或看不下去或不想花时间的书可以马上还(如J T LeRoy 的《The Heart Is Deceitful Above All Things》和 Margaret Atwood 的《The Tent》),不想浪费时间也不会浪费金钱。筹备旅行时会至少借5本旅游手册,然后会携带一本出国,相当夸张。

Wandsworth区有很多座图书馆,座座落在大街或交通肯定可以到达的显要位置。每座图书馆的藏书有别。我家对面就是Roehampton图书馆,搬家后常到Battersea Park图书馆,但是都以Putney图书馆为中心,因为那里的藏书丰富。然后在哪一座图书馆还书都行,来不及还书可以上网更新还书日期。上网还能预订你要借的书,当然这要钱,我通常都不会干。反正图书馆的藏书很多,不必为了一本书,而放弃几座图书馆。况且这里的人看小说很快,勤借勤还,速度有点象飙车。买杂志的钱剩不了,却剩了买报纸的钱。这些图书馆笼统算来替我剩了300英镑。纵然'劫持‘这本《少年迈尔思的海》(中译名,请游览

gb.udn.com/gb/paper.udn.com... ) 从伦敦到吉隆坡,还路经马德里和巴黎,它依然很新,我会把它寄回Wandsworth Library。并不是良心发现,而是非常喜欢图书馆的服务。

《The Highest Tide》是我在伦敦借的最后一本小说。书很新,我是第一个借者。由于很多事情要处理,没能好好阅读,我舍不得,就带它上路。在马德里时我开始爱上这本书。终于在2007年2月22日吉隆坡晚上的10时53分看完。我喜欢这本书,所以向你推荐。

悠哉悠哉的读书生活结束了,接下来的日子当然要努力找工和努力工作。3年前在家还未看过的书也不少 ,可暂解书瘾。还有一批书乘着船。如无意外暂时不会花钱买书。到时会拜访Perpustakaan Negara,看3年后这位老朋友有何改变。

Wandsworth Library 的官方网站:

www.wandsworth.gov.uk